寫在前面:
莫道春來早,更有早行人。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在“振興發展率先突破看長春”的奮進道路上,各縣市區錨定高質量發展主題,科學把握在全省“一主六雙”、全市“六城聯動”等戰略發展大局中的定位,踔厲奮發、迎難而上,為振興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從1月上旬開始,新華網吉林頻道開設“新華訪談”系列欄目,邀請長春市各縣市區“一把手”暢談振興發展思路,聚焦長春各縣市區生動發展實踐,敬請關注!

專訪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黨工委書記徐勇
◆2022年開復工項目61個,總投資623.2億元,其中新建項目14個,續建項目47個;
◆2023年堅持招商創新、合作創新、產業創新、環境創新、體制創新、社會治理創新等“六大創新”工程,穩步推進;
◆全力推進現代化、國際化、數字化、生態化“四化”示范區建設,努力開創建設發展新局面;
……
2022年,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以下簡稱“中韓示范區”)上下同心,真抓實干,圍繞國家賦予的功能定位,堅持開放發展、合作發展、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引領區、中韓全方位寬領域合作的先行區,多項工作取得較好成果。

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中韓城市館
回顧2022——
著力——穩住經濟發展
制定出臺《中韓示范區穩經濟促發展若干措施》22條,累計發放中小微企業房租和水電費補貼資金41.27萬元。國企完成融資29.63億元,新增融資13.14億元。
發力——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
全年開復工項目61個,總投資623.2億元,其中新建項目14個,續建項目47個。累計發行專項債項目21個,發行資金121.86億元,2022年發行28.5億元,已全部開工建設。2022年12月中旬,在吉林省商務廳的帶領下,遠赴韓國開展經貿洽談、招商引資活動,先后訪問三星悅思意R&D研發中心、三星物產總部、京畿道安山市政府等地,積極開展項目洽談并簽署框架協議。
大力——推進國際合作
先后舉辦“中韓示范區投資洽談會”“中韓經濟領域務實合作交流會”等活動。引入吉林省鳳之源公司,聯合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組建上合組織多功能經貿平臺。引入中俄機電商會、圣彼得堡商會等成立跨境服務平臺。阿里韓日跨境電商項目成功簽約,面向韓日開展跨境貿易。
蓄力——推進雙城建設
圍繞“雙碳”示范城建設,編制《長春市創建“雙碳”示范城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實施方案》,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等“七大體系”,加速實施氫能源利用示范工程等“十大工程”。
全力——增進民生福祉
全年開發就業崗位375個,城鎮新增就業171人,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投資693萬元籌備建設第一所公辦幼兒園,可容納372名適齡兒童入學,全面實現幼小銜接。開展“城市管理進小區”工作,實施示范街路創建,提升市容市貌綜合治理效能。

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中韓大廈
展望2023——
2023年,中韓示范區將按照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和長春市“三強市”“三中心”“六城聯動”工作部署,圍繞招商引資、國際合作、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等重點任務,堅持招商創新、合作創新、產業創新、環境創新、體制創新、社會治理創新等“六大創新”工程,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推進現代化、國際化、數字化、生態化“四化”示范區建設,努力開創建設發展新局面。
推進招商創新——開展全員市場化招商
改革招商體制,創新招商機制,探索組建招商集團,構建“管委會搭臺、大家唱戲”的招商格局,推動全員招商、企業化招商、市場化招商。引入“賽馬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和創造性,著力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在推進國家和省市扶持政策有序落地的基礎上,再積極爭取產業準入、國際貿易、金融服務、稅收減免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形成政策疊加效應,打造政策高地。充分利用好吉林善達瑞祥基金、中韓股權基金,加快組建產業基金,推動基金招商,發揮基金杠桿作用,帶動主導產業發展。
推進合作創新——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鞏固與韓國北方委、各道(市)合作關系,舉辦系列對韓產業合作及招商活動。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面向上合組織、RCEP其他成員國,開展經貿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家部委、省市相關部門等各方力量以及各種資源對接,積極引進中國通用集團進出口基地項目等,為擴大對外貿易奠定基礎。面向“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西南、西北等國內重點區域,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招商活動,與天津渤海交易所合作,為企業開拓歐美市場奠定基礎。學習浙江模式、溫州經驗,完善外貿保稅功能,加快申請建設保稅倉(B型),進一步拓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國際貿易渠道。深化與延邊州、白城市對接合作,加強聯動,推動產業合作、項目合作,實現互惠共贏。

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產業創新基地
推進產業創新——加快建設產業集群
構建“3+1”產業體系,打造“三谷”引領、“五園”驅動的產業發展格局。圍繞“氫動吉林”,以國電投氫能產業基地項目為龍頭,打造“北方氫谷”,積極引進中科富海、國鴻氫能等企業,促進制氫、儲氫、運氫、用氫全產業鏈發展;以邁格納零碳磁科技產業園項目為龍頭,打造“北方磁谷”,加強與中國商飛、一汽集團等重點企業對接,積極引進深圳邁格力博、上海電氣、磁力編碼器等項目,促進磁產業產學研用于一體發展;加強與李校堃院士團隊合作,打造“東北亞美谷”,通過設立中韓醫美研究院、成立中韓醫美學院、整形美容醫院、導入生長因子產業項目,建設集生產、銷售、應用、人才培訓為一體的醫美產業基地。同時,加快建設高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光電信息、數字經濟、現代服務“五大園區”,打造集群集聚發展的產業生態。

韓國TMS公司在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投資落戶
推進環境創新——著力完善基礎和配套設施
全年計劃修建道路42公里。重點建設東部產業翼“三橫一縱”主干路網,打通仁德大街南部延長線(九臺區段),實現示范區與空港開發區、卡倫開發區、興隆保稅區聯動發展。科學謀劃公用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做好供水、供電、燃氣、供熱等保障,全力推進示范區5G網絡建設,加快氫能源大巴運行。加快重離子醫院建設,構建醫療體系。加快長春大學建設,豐富教育資源。加快數字化城市建設,提升智慧管理能力。

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中韓大廈
推進體制創新——打造高效服務型政府
深化“管委會+公司+園區”運行模式,按照市場化原則,改革行政管理體制,促進管委會“瘦身”,加強招商,強化服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推行全員聘任、檔案封存、因事設崗;改革薪酬激勵機制,以崗定薪、績效考評。加強制度建設,圍繞工程項目招投標、產業項目入區論證、重大事項決策咨詢等,制定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規范高效運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強企業服務,探索成立服務集團,推動全員服務、企業化服務、市場化服務。
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不斷改善民生福祉
優化公共就業服務,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大援企穩崗力度,關注就業困難群體,確保示范區內就業穩定。科學規劃幼兒園布局,加快補齊學前教育短板。完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功能,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全力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做好城鄉低保等特殊群體救助工作,建立社會救助對象綜合量化評審指標體系,擴大社會救助服務供給,推進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新華社吉林分社、新華網吉林頻道長春報道組,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