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ggggg"><table id="ggggg"></table></tt>
  • <li id="ggggg"></li>
  • <tt id="ggggg"></tt>
  • <li id="ggggg"></li>
  • 長春高質量發展開新局 | 只此青綠,不止青綠 托起幸?!伴L春藍”
    時間: 2023-03-29 09:22:14      來源: 新華網
    分享本頁至手機

      寫在前面——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時啟新程,新筆著新篇,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華麗起航!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鋪展萬千氣象的壯美畫卷,更須奮斗與實踐。全國兩會勝利閉幕之際,長春市委網信辦與新華網吉林頻道聯合推出“長春高質量發展開新局”欄目,聚焦“六城聯動”“十大工程”“四個服務”,全面展示長春干部群眾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創長春振興發展率先突破新局面的積極作為。藍圖美、方向定、路徑清、信心足,長春甩開膀子加油干!

      新華網長春3月29日電 森林簇擁、綠水環繞?!凹忠惶枴毙l星在太空俯瞰吉林長春,這是一座被深深淺淺青綠色包圍和覆蓋的城市。

      只此青綠,不止青綠。近年來,長春市將“生態優先、綠色低碳”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良好的生態環境,正在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長春藍”是市民的幸福常態

      開年以來,長春的空氣質量持續良好,天空一直是藍藍的,朵朵白云飄過,各公園里美麗的畫面讓人陶醉。市民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分享長春的藍天、冰雪美景。

      攝影愛好者郭悅就是其中一位。近年來,郭悅將長春的凈月潭、南湖、伊通河等公園以及眾多地標建筑作為航拍攝影主題,展現出長春一年四季之美。多年的航拍經歷,讓郭悅對長春空氣質量的不斷改善深有感觸。

      “我在長春定居20多年,以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曬霧霾,現在曬藍天白云!”郭悅感慨地說,天空越清朗,航拍出的景色就越通透?,F在,一年四季航拍長春美景都不用擔心空氣質量影響拍攝的問題,隨時都可以放飛無人機,“長春的環境真是越來越美,走在藍天下看云卷云舒,不用美顏,不用濾鏡,隨手一拍就是一張好看的照片?!?/p>

      讓攝影愛好者郭悅愛上的藍天白云、碧水青山,其實正是近年來長春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遞交的一份空氣質量治理成績單。

    長春藍天白云風景如畫,市民滿意度高,幸福感足。 新華網發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監測數據顯示了長春“上線”次數越來越多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景象:2022年,長春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6天,同比增加6天,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洋溢著滿滿幸福感的“長春藍”已成為長春人民生活中的常態。在這個不尋常的“常態”背后,印證的是長春市為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不懈努力。

      近年來,長春市統籌推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實施燃煤污染控制、工業污染源治理、移動源污染治理、揚塵污染治理等專項行動。全市16臺20萬千瓦以上燃煤火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在用20蒸噸/小時及以上非電燃煤鍋爐完成提標改造,污染物全面實現達標排放。

      “生態綠”是城市最幸福的底色

      網名為“聽風吹過”的長春市民陳先生是一位徒步愛好者,每周都要徒步的他,在長春及周邊各個景區都留下了足跡。

      “長春被稱為森林城,春看百花夏享綠蔭,秋賞紅葉冬嬉雪掛,名副其實,美不勝收?!标愊壬f,“我見證了南溪濕地公園、伊通河兩岸及北湖濕地公園等地從荒涼到凈美的華麗嬗變?,F在,長春被綠色擁抱,太美了!”

    南溪濕地公園。 新華網發

      占地面積310公頃的南溪濕地公園曾是一片臟亂荒涼的“臭水區”。經過改造,南溪濕地公園已成為長春南部新城的生態核心區,9萬多株喬木落地生根,30余種水生植物凈化著水體。

      南溪濕地公園的改造只是長春生態工程,尤其是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的一個縮影。

      “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長春市2016年啟動的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了三區、五島、十園、十一座橋、二十二座驛站、三十三公里綠道……經過治理,如今的伊通河治理成果陸續顯現,河暢水清,和諧的生態和人居環境儼然一幅現代版的長春“清明上河圖”。截至目前,伊通河累計完成吐口治理124個,新建污水干管120公里;完成河流清淤疏浚347萬立方米,清理河道垃圾16萬立方米,河流內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75個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

      現在,長春市已經形成了以伊通河生態人文景觀為軸線,百個城市公園、百條城市景觀防護廊道、千點城鄉綠色福利空間為骨架,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為“綠肺”,濕地生態系統為“綠腎”,環城綠化帶環抱,綠色村屯簇擁的森林生態系統。

      還綠于民,讓城市“坐落在森林里”。目前,長春的公園數量達到175個,基本實現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

      “天空眼”給春城忠實守護

      一直以來,幅員面積大、環保工作人員少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短板,但在長春市,環保部門綜合運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無人機航拍”等智能化、大數據手段,“技防”+“人防”讓環境治理短板逐漸得到了破解。

      許多長春市民們驚喜地發現,城市里因秸稈焚燒造成的污染天氣愈發少了,“長春藍”一直在線。

    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 新華網發

      為了深化秸稈禁燒管控,長春市環保部門利用“天地人”立體式監督監管模式,突出抓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長春市利用“吉林一號”遙感衛星監測、視頻系統實時監控、基層網格員分片巡查的立體監控網,對農村火點實行全覆蓋、全時段監管。

      監測秸稈禁燒只是“吉林一號”的監測功能的一小部分。

      在距離地球600多公里處,“吉林一號”衛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用它的“天空之眼”掃描長春,并生成一幅高分辨率的長春生態環境地圖,哪里出現了一堆建筑垃圾、哪里的水顏色發生了變化、哪里的煙囪冒出了黑煙……一切都精確到點。這幅高分辨率地圖,能夠直觀顯示污染源分布情況,環保檢查從“全面撒網”變成了“有的放矢”。環保人員無需挨個排查,可以“按圖索驥”,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特別是時間成本,更提高了管理精度。

      此外,在河流灘涂地帶,環保人員難以進入,專業第三方人員就用無人機進行拍攝,使污染源無處藏身;在新立城水庫、石頭口門水庫等水源地核心保護區不允許人類活動,環保人員就設定好取樣深度參數,把無人船開到指定取樣點位,遙控設備進行深度取樣;對城市里的施工工地、拆遷工地、物料堆場、裸露地面、非正規垃圾點等揚塵污染源用視頻監控,讓污染無處遁形。

      精準的信息化手段,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精確支撐,這讓長春市生態環境治理效能顯著提高。

      藍天白云是常態,水清岸綠成常景。長春市把青山綠水當成了無價之寶,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在努力打造“美麗中國”的長春新樣板。(蔣民、黃維)

    責任編輯: 邵守志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73648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