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縣域共青團組織改革走深走實,共青團蛟河市委通過“三聚焦”,著力在提升團的工作力量、延伸基層組織體系、凝聚帶領青年團員等方面夯實賦能,讓共青團成為廣大青年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貼心組織。
聚焦基層組織陣地,夯實團的工作基礎
持續激發“兩新”團組織服務力。團蛟河市委扎實推進團建基礎工作,積極發揮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織密兩新團組織的覆蓋網,2023年,新成立非公企業團組織20個,社會領域團組織128個,同時為破解非公企業團支部空心化癥結,研究制定下發了《關于開展非公領域團支部聯建共促力量提升專項活動的實施方案》,通過由多帶少、以強帶弱的方式激發團組織活力,增強了團的組織力和凝聚力。
持續提升“青年之家”創新力。團蛟河市委立足團情實際和青少年發展需求,堅持“線上+線下”一體化建設模式,依托基層黨建活動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等工作陣地,實現蛟河市青年之家鄉鎮(街道)全覆蓋,截至目前,全市22家線上青年之家均以建成實體陣地,開展活動總計1004場,簽到人數達到19001人次。
堅持發揮紅色資源的引領力。依托蛟河市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拉新戰斗”“王峙紀念碑”等紅色遺址,不斷夯實黨團隊育人鏈條基礎,在“五四”“七一”等時間節點,以講述紅色革命故事,重溫入黨誓詞等教育形式,2023年帶領蛟河市青少年開展實地教育實踐3次,充分讓青少年進行沉浸式精神洗禮。
聚焦人員隊伍結構,增強干事創業力量
構建“1+2+3+4”工作力量體系。團蛟河市委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主動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本著“專職干部要配強、掛職干部要管用、兼職干部要配優”的理念,在已配齊5名行政編干部的基礎上,配備掛職副書記1名,兼職副書記2名,掛職干部3名,兼職干部4名,極大增強了團市委機關的工作力量。
拓寬校地交流共建渠道。實施改革工作以來,返家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發布實習崗位62個,累計招募307名大學生投身到文明創建、鄉村振興等工作中去。舉辦“奮進新時代,一起想未來”主題實踐活動,邀請清華大學電子系11名校生來蛟,通過實地走訪與座談交流,對本地區位優勢、特色產品、紅色資源開展實地調研。邀請長春中醫藥大學10余名師生來蛟河參觀交流,為大學生搭建實踐和發展平臺,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
進一步規范團員發展程序,科學設置工作目標。
團蛟河市委建立常態化的團教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團教協作力度,與教育局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定期協商研究工作,形成團教資源共享、陣地共建、工作共推的良好局面,同時嚴格落實入團標準和程序,嚴把團員發展“入口關”“質量關”“素質關”,制定《蛟河市學生入團標準(試行)》,建立和落實推優入團、積分入團、評議入團制度,把思政課考評優良、8學時團課學習、年度20小時志愿服務等作為入團必備條件,切實做好團員發展全流程,推動蛟河市團員發展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聚焦青年所思所盼,全力服務青年成長才
引領青年學深悟透“新思想”。依托“三會兩制一課”制度和“青年大學習”網上團課,帶領全市838個團支部全部完成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思想旗幟”“堅強核心”“強國復興”“挺膺擔當”四個專題的學習。
搭建青年創業筑夢新平臺。組織蛟河市青年電商創培訓練營,吸引了155名青年創業者參與學習,組織青年群體參與電商直播銷售員培訓班11期,累計培訓659人,同時整合域內青年網紅人才,開展直播助農活動,累計銷售105.8萬元。舉辦“我為蛟河代言”青年短視頻大賽,征集參賽作品共300余條,抖音、快手平臺“我為蛟河代言”話題瀏覽量達426.4萬次。
營造青少年成長成才新環境。舉辦蛟河市“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助力鄉村教育振興”支教活動,組織吉林建筑大學“學習筑夢”支教團21名師生在黃松甸鎮雙山小學駐村支教10天,為40余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提供課外輔導。圍繞青少年權益維護,聯合市法院、市檢察院等部門,共同開展法治理論宣講進校園10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