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趙丹丹、姚湜
由中車長客自主研制的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成功達速試跑、長光衛星在國內率先實現超高速激光通信、奧普光電LED新材料項目投產運行……老工業基地長春瞄準高質量發展新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項目布局,做強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高地,經濟發展質量和韌勁不斷增強。
高舉“創新引領”旗幟
不久前,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自主研制的車載激光通信地面站,與“吉林一號”星座MF02A04星星載激光終端開展了星地激光高速圖像傳輸試驗并取得成功。這標志著長光衛星已成功實現星地激光高速圖像傳輸全業務鏈的工程化。

在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工作者正為衛星“量體裁衣”。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培育新質生產力,長春有兩大優勢:制造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厚。作為共和國行走工業基地之一,中國一汽、中車長客等龍頭企業在長春厚植制造業沃土;作為“科教城”,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等科創“國家隊”聚集在此,科研資源豐富,高科技人才眾多。
“圍繞科創要擰成一股繩,把科技成果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遍L春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小明說。為此,長春密集推出政策“組合拳”:建立科技創新戰略委員會,構建覆蓋各級各類科研院所機構的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結合重點產業鏈與高校院所共同打造標志性產業示范園區,政府專班進駐科研院所“掃街”并“保姆式”推動成果落地……
拓展產業發展新方向、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讓新質生產力加速匯聚,離不開科技創新支持。長春看到,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前瞻布局以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新賽道,下一步,長春市還將加大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吉林大學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力度,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對接效率,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水平。
勇挑“結構優化”重擔
“雙方還將聯合在奧迪PPE、保時捷輕量化等全球項目上合作開發,用3至5年時間增加10億元至30億元收入?!奔质⊥ㄓ脵C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吉寶說,目前,吉林通用機械與德國某公司正在攜手聯合開發奧迪PPE全球項目的轉向節等5個產品。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在老工業基地長春市,傳統產業不斷升級,中車長客有更多企業像吉林通用機械一樣,走出去參與高端制造業產品研發,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之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入融合。
老工廠有了新面貌。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焊裝車間內,680多臺焊接機器人揮舞手臂繁忙工作,它們身上遍布著3000多個數據采集點,實時判斷焊接的溫度等條件是否達到最佳狀態。
新的全球標桿企業也正在長春建設。奧迪一汽新能源長春測試中心已經正式啟用。作為奧迪全球最先進的數智化工廠之一,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工廠100%使用綠色電力。
在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招商專區,吸引了百余家企業前來洽談。眾多客商看重的,是長春市優勢產業不斷“向新”發展的趨勢。
一大批行業頂尖、世界頂級的企業紛至沓來。遙感衛星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光電子產業集群……黑土地上,“新”風拂面,著眼于高質量發展的新項目緊鑼密鼓推進,厚積振興勢能。
目前,長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占全市工業比重5年來由6.6%增至14%,光電、裝備、醫藥、材料等新興產業對經濟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新興產業持續發力,多業支撐的新質生產力格局正在長春加速形成。

3月21日,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位于長春的中車長客試驗線進行運行試驗。新華社記者 馬曉成 攝
聚焦“項目支撐”蓄勢
瞄準新質生產力,長春不斷吸引“新項目”“綠項目”落戶,與既有產業配套,為高質量發展蓄能。
今年2月,一汽弗迪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舉行投產儀式,開始批量化生產,成為東北首個成功投產下線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面向未來的發展離不開綠色產業。在長春新區,氫能“制儲運用研”全鏈條應用場景正在布局,吉林省氫能產業綜合研究院就落位在這里,比亞迪儲能、“新能源+增量配電網試點”等一批重點項目加速推進。

圖為長春新區航拍圖。
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不僅靠企業的“單打獨斗”,更有賴于產業鏈的“組團打拼”和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突破。依托創新創業的優勢基礎,長春市發力統籌科技創新的資源配置、項目布局和上下游協同,凝聚科技攻關的強大合力,推動創新能級提升,深度激發集群效應。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長春新區推動民營企業迸發“新動能”。截至目前,長春新區3.2萬戶民營企業占企業總量的94%,民營經濟占經濟總量的68%,高新技術企業中民企占比95%,匯聚專精特新,推動技術躍遷,創造了65%的發明專利、80%的創新產品,貢獻了56%的稅收、63%的就業,集聚度、顯示度、帶動力大幅攀升,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