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趙丹丹、王曉林
搶抓發展機遇、加快振興突破,長春全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感受政策紅利、逐步加大投資,民營企業家加快塑造發展新優勢。
2023年以來,長春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斷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全市發展民營經濟信心更強,腳步更快。
為進一步加快長春全面振興率先實現新突破,5月9日,長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和相對應的政策措施。預計2024年末,長春市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1.5萬億,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154萬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數超過2000戶,全市民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5月9日,長春召開全市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新華社記者趙丹丹 攝
助推高質量發展 提升服務民企行動力
2023年,長春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實現了“三個歷史新高”的優異成績——
民營市場主體數量創歷史新高,總數量達到153.98萬戶、從業人員達到286萬人,其中,民營企業達到39.7萬戶、增長10.8%,個體工商戶達到114.3萬戶、增長8.1%;
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創歷史新高,達到1.35萬億元、增長10%;
民營經濟占比創歷史新高,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3%。
不斷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大批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信心更強。
“企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近年來公司開啟了發展加速度?!遍L春圣博瑪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莊秀麗說,長春市實施的“免申即享”政策,為企業研發投入給予了后補助支持,對企業發展意義重大。2023年10月,公司占地11萬余平方米的超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化項目建筑已完成封頂,2024年可實現投產,未來5年預計可實現百億產值。2023年公司實現產值近20億元,今年一季度,公司已實現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38.8%。
政策支持一以貫之。根據實施意見和若干措施,長春市將持續深化駐(助)企服務,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嚴格落實市場準入制度,完善信用激勵機制,探索政務服務“極簡審批”模式。提升納稅服務便利度,實現主要涉稅服務事項 100%網上辦理、“非接觸式”辦稅比例達到95%以上。
聚力創新轉型 激發民企創造力
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長春市把增強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緊跟轉型數字化、服務智能化、發展綠色化、產業高級化趨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車間里,機器人和機械臂在有序加工汽車輪轂?!巴ㄟ^對生產線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工1件產品從過去的2分鐘縮至18秒,人員從8人減到2人?!倍麻L李吉寶說。
李吉寶介紹,公司數控壓裝機等設備的性能指標已經達到或超過了行業同類產品水平,近3年共獲得實用新型專利79項,發明專利11項,成為國家智能制造試點工廠。

圖為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汽車輪轂生產線。新華社記者王曉林 攝
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下,長春市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全市80%的高新技術企業、93%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30%的科技成果來自民營企業。
根據實施意見和若干措施,長春市將聚焦創新驅動,用“真金白銀”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持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瞄準科技前沿和市場需求,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
著力放開搞活 提升民企競爭力
推動全面振興,長春從優化營商環境破局,全力做好“放”和“活”兩篇文章,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加力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讓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創新創業。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政務環境。長春市將持續深化駐(助)企服務,嚴格落實市場準入制度,完善信用激勵機制,探索政務服務“極簡審批”模式;提升納稅服務便利度,實現主要涉稅服務事項100%網上辦理、“非接觸式”辦稅比例達到95%以上。
——加大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長春市將設立民營和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加強水、電、氣、熱、用地、通信等生產要素供給保障,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搭建民企求職對接平臺,推動涉企資金直達快享,持續開展防范和化解拖欠賬款工作。
——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長春市將開展“精益管理培訓”活動,引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增加研發投入,鼓勵民營企業加快“智改數轉”提質增效;加大政府采購支持力度,推動企業參與重大戰略和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新一輪東北振興深入推進,長春進入了全面振興率先實現新突破的關鍵階段,迎來了政策疊加的紅利釋放期、發展動能的加速培育期、產業升級的關鍵窗口期,民營經濟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遍L春市委書記張恩惠表示,長春市將搭建多層級政企交流平臺,把服務做在企業最急需時、最要緊處,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