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走進通化市鴨園鎮二道溝村的“菇糧間作”試驗田,由玉米芯、秸稈、稻殼精心鋪設的“溫床”上,一朵朵肥美的赤松茸競相生長,圓潤的菇帽如同小腦袋般悄悄探出地面,喜人至極。

“這是菇糧間作的產品,蘑菇的口感和品質比別地方種的要好的多?,F在要出菇了,我們人為給它噴水,有助于大面積出菇,相信今年是一個豐收年?!惫街ゾ壒究偨浝韽埢菪屡d奮地分享道。
今年春播時節,二道溝村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緊扣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政策性技術創新,大力探索玉米地套種赤松茸新模式,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真正達到“一地雙收、一田兩用”。目前,秋收甜玉米和赤松茸畝產分別達到1300斤和3000斤。


“咱們的赤松茸占有黑土地的先天優勢,同時晝夜溫差大,外加緊鄰山泉水,滋潤出來的蘑菇格外好。它腿粗蓋肥,口感細膩脆嫩,爽滑可口,且營養豐富?!睆埢菪抡f,通化的好山、好水、好土在科技加持下孕育出上好的赤松茸。但受東北氣候限制,土地利用率與南方地區仍有差距。于是,在夏季間作成功基礎上,經過反復試驗、育種,又成功實現冬季大田反季節種植赤松茸,拓寬了“菇糧間作”模式,解決了東北山區冬季良田閑置、土壤板結和肥力不足等問題。


“秋收后,通過實施秸稈還田、發酵,為下一步種植赤松茸做好前期準備。再經過翻土、鋪料、播種、再覆土,讓菌種在冬季嚴寒和積雪的低溫環境下育菌殺蟲,在明年清明前有充足的水分茁壯生長?!倍罍洗羼v村第一書記王磊說,采收后的培養料又成為有機肥料還田,不僅改良土壤板結,提升土質肥力,更提高了土地厚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循環鏈,也切實帶動村民們富起來,“錢袋子”鼓起來。

鄉村要振興,產業為根基。近年來,通化市立足資源稟賦,科學謀劃布局,找準發展“一村一品”切入點,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探索鄉村種植新模式?,F如今的通化大地上,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新動能加速釋放,已然奏響一首首高質量發展的“希望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