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在國內尚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的困難情境下,吉林油田憑借“封碳不封思想,用碳先用擔當”精神力量,敢為人先,奮發實干,創造了CCUS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業績,形成了陸相油藏CCUS-EOR全產業鏈配套技術系列,建成了國內首個全產業鏈、全流程CCUS-EOR示范項目。
敢為人先
從無到有的開創者
吉林油田是典型低滲透油田,傳統注水開發采收率不到30%。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日益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的大背景下,老油田如何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同時,又能低碳減排,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
廣大科研人員一直在苦苦尋找著“一舉兩得”的秘籍。
幾經艱難探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吉林油田率先啟動了CCUS-EOR全產業鏈技術攻關、應用試驗項目。2003年,又抽調精兵強將組建項目團隊,在調研國內及北美幾乎所有CCUS-EOR科技研發與現場實踐基礎上,開始了一場將二氧化碳從“溫室殺手”變身為“環保先鋒”的技術升級。
2005年,伴隨著科爾沁草原深處熊熊燃燒的火炬,吉林油田發現了長嶺氣田。其高達20%以上的二氧化碳含量,對吉林石油人而言,既有清潔環保開發難之痛,又有找到了穩定“碳源”的欣喜。2006年,中國石油依托國家“973”“863”、國家重大專項等項目成果,率先提出了含二氧化碳天然氣開發及二氧化碳驅油與埋存一體化(即 CCUS)理念,設立了中國石油重大科技專項,并決定在吉林油田開展先導試驗。2007年,大情字井油田黑59區塊的6個井組,成為先期“試驗田”。此后,黑79、黑46區塊擴大試驗步伐不斷加快。
然而,伴隨著試驗規模不斷擴大、試驗效果頻頻向好,二氧化碳低成本注入、循環注入等需求又接踵而至,怎么辦?
猶如種子破土而出,必須經歷黑暗掙扎一樣,碳路人“封碳不封思想”,終用創新和擔當迎來了光明的綻放。
2017年,吉林油田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二氧化碳捕集、輸送、注入、驅油、埋存與循環注入全流程,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此后,從連續油管注氣新工藝到國產高壓注入壓縮機,從集中式超臨界循環注入到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驅油與埋存,吉林油田CCUS業務逐步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截至目前,累計注入二氧化碳317萬噸,相當于植樹近2800萬棵、近150萬輛經濟型轎車停開一年的減碳效果。
銳意創新
從弱到強的引領者
借鑒同宗同源的大慶油田經驗,吉林油田科研工作者守正創新,自2012年起,在黑79區塊進行了小井距二氧化碳驅油與埋存全生命周期評價試驗。截至目前,實現注氣43.2萬噸、增油6.99萬噸,提高采收率25%以上。
自此,CCUS業務領域科研人員創新路上不停歇,一邊做給員工看,一邊帶著員工干,同舟共濟,銳意進取,不斷引領CCUS項目再攀高峰。
在技術創新上,經過多年攻關和實踐,研發形成了工業二氧化碳捕集輸送、驅油埋存等十大核心技術,在國內率先走通了二氧化碳捕集輸送、集輸處理和循環注入全流程?,F擁有CCUS技術專利30項、標準25項,專著14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
在管理創新上,建立了科研-開發-生產-安全一體化管控平臺,創新形成了“五精”CCUS 管理模式,累計形成管理標準238 項、工作標準387項,填補了同行業空白。同時,融合智能化管控理念,全面打造CCUS+效益發展升級版。
奮發實干
從強到恒強的推動者
吉林油田廣大CCUS業務人員不斷內驅型成長的同時,始終胸懷全局,變“獨奏曲”為“協奏曲”,推進CCUS發展成果在石油石化行業形成互鑒互補、整體提高的良好態勢,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吉林方案”。
建立“產學研用”新模式。在人才培養上,不斷厲兵秣馬,提升內部 CCUS業務人員向“新”力的同時,還以頂尖技術為依托,構建國內首套CCUS培訓體系,在整個中石油范圍內打造一流人才“孵化器”。秉持開放共享理念,聯合石油石化企業、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打造技術研發平臺,全面推進CCUS 技術進步、推廣應用和成果共享。
打造CCUS 發展“聯合體”。以“CCUS技術源于中石油、更要服務于中石油”的責任和擔當,堅持實施有形化成果轉化,逐步對外拓展個性化服務項目,現已先后為長慶、大慶等油田提供著CCUS 方案設計、技術研發、運維管理等技術服務。
多年來,作為“獨門秘籍”,吉林油田CCUS業務受到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和青睞,生產現場累計接待國內外政府領導、行業專家、國際大型石油公司等2000多人次,并多次代表中國石油受邀參加阿斯塔納世博會、世界石油大會等各類國內國際交流展會,成為中國石油對外技術交流的靚麗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