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泊在大連港集裝箱碼頭的“東方 欽奈”輪(2024 年 7 月 18 日攝) 攝影 / 本刊
共和國版圖上,東北舉足輕重——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024年,實施東北振興戰略邁進第三個十年。東北以滾石上山的韌勁爬坡過坎、迎難而上。如今的黑土地,正在搶抓新機遇、擔當新責任、展現新形象,煥發出嶄新氣象。
新機遇:驅動東北全面振興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利于東北把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凸顯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
——鍛長板,揚優勢。
9月20日,一箭六星,“吉林一號”衛星又一次遨游天穹;今年上半年,批發銷量突破20萬輛,“紅旗”轎車再創歷史新高;2023年,589項重大科技成果在黑龍江落地轉化……從大國重器到智能科技、民生好物,一項項喜人成果映射著東北地區資源條件良好、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更傳遞出東北立足優勢鍛長板加快高質量發展的信號。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近年來,東北各地依托裝備制造業基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以有效釋放傳統產業蘊含的新質生產力,讓“老樹發出新芽”,同時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逐漸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態勢。
——聯通雙循環,暢通大循環。
東北是我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在我國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東北地區打出對內對外開放組合拳,進一步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東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聯系,釋放出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和增長動力。
近年來,東北一方面持續打造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一方面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9月初,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黑龍江)舉行。本次活動黑龍江簽約項目172個,簽約金額2565.6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占比69.4%。
——服務全局,筑牢“五大安全”根基。
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夯實“五大安全”戰略地位,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
近年來,東北各地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民營經濟,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全力吸引人才回流,探索東北老工業基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去年吉遼兩省實現人口凈流入,扭轉連續十幾年凈流出局面,黑龍江省內高校畢業生留在哈爾濱的人數達4.34萬人,近5年來首次實現近20%的增長。
今年上半年,遼寧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吉林省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1.6%;黑龍江提速構建向北開放新高地,進出口總額首超1500億元;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除煤炭產業鏈不斷延伸外,電力、稀土和多晶硅等產業也持續壯大……

在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 爾市的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 司風電裝備生產制造廠生產 車間,工作人員在組裝設備 (2024 年 3 月 5 日攝) 張濤攝 / 本刊
新責任:強化戰略支撐作用
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東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更為凸顯。近年來,東北深挖資源稟賦,放大比較優勢、縮小短板差距,大國重器持續“壓艙”,科技優勢加快轉化,大國糧倉更加豐足。作為“共和國長子”,新時代的東北錨定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戰略支撐作用日益增強,振興腳步更加堅實。
——為產業升級做支撐:裝備制造業“挑大梁”。
國產首艘航母、航母艦載機、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復興號”高速動車組……進入新時代,一批大國重器持續在東北問世,夯實我國產業安全的根基。
大國重器“上新”,高端裝備向強。近年來,東北的裝備制造龍頭企業聚焦重大裝備制造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不斷取得突破。近6年,中國一重創造48項首臺套新產品,開發出64項新技術,3項解決“卡脖子”問題科技成果問世,高質量完成4項國家重大工程?!斑^去我們一直都是跟隨模仿式創新,現在國外沒有的我們也要干?!敝袊恢乜萍疾坎块L鄭新毅說。
乘“數”而上,老中生新。東北近年加大力度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遼寧設立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今年,吉林全省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計劃提升至50%;黑龍江圍繞“上云、用數、賦智”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
——為新質生產力作貢獻:“獨角獸”“小巨人”崛起。
走進長春長光辰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智能生產線上,一枚枚經過精密加工的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順利下線。此前,在高端裝備領域,高性能CMOS圖像傳感器長期被國外壟斷。
“我們牽頭研發了面向專業影像的8K超高清CMOS圖像傳感器,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惫究偨浝硗跣姥笳f,2024年長光辰芯在相關細分領域已占有頗具規模的市場份額。
近年,東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推動科教資源優勢轉為創新發展優勢,通過梯次培育、接力扶持在細分領域掌握“獨門絕技”的“獨角獸”“小巨人”等科技型企業,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2023年黑龍江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化589項,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同比均增長22%以上;遼寧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全省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去年達55.5%。
——為糧食安全做保障:高質量筑牢大國糧倉。
東北大地,田疇似錦,大地流金。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政治擔當。近年,東北各地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高質量保障糧食安全,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
東北加快打造一批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黑龍江高標準農田突破1億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居全國首位。吉林2023年建設高標準農田居全國第三位。截至目前,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吉林糧食單產居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首位。

游客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內 游玩(2024 年 2 月 15 日攝) 王建威攝 / 本刊
新形象:唱出“冰與火之歌”
從上個冰雪季的“爾濱現象”到入春后大連港東五街的頂流,東北文旅的持續火爆不僅聚攏了人氣、提振了士氣,更讓外界發現一個新東北——鮮活、上進、溫暖的新東北風令人刮目相看。
——從“雪鄉宰客”到“南娃北調”。
2018年的冰雪季,部分經營者臨時取消訂單、沒有明碼標價等行為讓“雪鄉”深陷危機;上個冰雪季,哈爾濱爆火后也曾出現突發事件,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首日遭遇退票風波,園區致歉、整改、退票,優先保障游客利益,反而加分。
兩次危機,兩種結果,也讓外界對東北的印象發生潤物無聲的積極變化——東北人骨子里的實在、敞亮,正讓更多人愛上這片黑土地。從“小土豆”到“小砂糖橘”,從“小野生菌”到“小豫米”……今年,東北文旅產業爆火,全國各地到東北游玩的大朋友、小可愛們紛紛被冠以各種昵稱,這昵稱正是東北熱心“寵粉”的縮影。
形象之變讓東北文旅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今年1至8月,遼寧接待游客同比增長36.1%;黑龍江接待游客1.65億人次、同比增長41.1%;吉林從“一季火”邁向“四季紅”,今年僅清明節假期接待國內游客數量就同比增長226.53%。
——從“灰頭土臉”到“精神煥發”
“臉怎么紅了”“精神煥發”……1957年,曲波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問世,隨后電影《林海雪原》與京劇《智取威虎山》一度風靡全國,其中楊子榮與土匪“座山雕”這段機智的問答幾乎婦孺皆知。
當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向林海雪原,他們發現東北人真的很拼,東北各地“精神煥發”的文旅局長便是縮影:沈陽、吉林市等地的文旅局長拍攝宣傳短片、到景點和游客互動,忙得“腳打后腦勺”。
走過荊棘方見繁花。經濟下行、營商之弊、體制沉疴……有著輝煌過往的“共和國長子”在市場化改革浪潮中曾遭遇轉型陣痛。面對質疑,從優化營商環境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調整產業結構,一方面以轉變干部作風為突破口,從根本上扭轉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和面貌;一方面除舊布新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滾石上山一步步走出低谷。今年上半年,吉林地區生產同比增長5.7%,增速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連續6個季度高于全國;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表現亮眼。去年,遼寧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3%,十年來首次超過全國增速。
——從“凜冽故事”到“找尋希望”。
從雙雪濤的《平原上的摩西》到班宇的《冬泳》,再到楊知寒的《獨釣》,廣袤的白山黑水間,關于時代、關于困境、關于希望的文學作品,觸及無數家庭和個人的記憶。
近年來,一批反映東北地域特色的文學、影視、音樂作品頻頻出圈,“色調”也在向著堅守信念、樂尋希望的暖調進發。2022年初,根據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吉林省多地取景拍攝,并引發現象級收視熱潮;今年,以遼寧興城泳裝產業發展變遷為背景的電視劇《乘風踏浪》熱播,展現了改革開放浪潮下東北人的敢闖敢拼。
喜劇是東北文藝的鮮明標簽之一,近年,東北喜劇作品也從“黑”某些群體向更具原生態的松弛感和滿滿的人情味轉型。在火爆網絡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一個名為《德古拉和我》的小品講述了吸血鬼無意間闖入東北,被熱情、好客且略帶一些強迫感的村民留在東北長住的故事,看似荒誕的背后展現的正是東北人的溫情與自信。
白山黑水、熱血不改。東北文藝作品活力蒸騰,正是東北精氣神的新迸發。(采寫記者:宗巍 徐揚 王春雨 強勇 郭翔 馬曉成) 
游客在沈陽故宮參觀 (2023 年 4 月 30 日攝) 楊青攝 / 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