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洮南:淤泥化沃土 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新華網
<tt id="ggggg"><table id="ggggg"></table></tt>
  • <li id="ggggg"></li>
  • <tt id="ggggg"></tt>
  • <li id="ggggg"></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3/24 16:02:10
    來源:新華網

    吉林洮南:淤泥化沃土 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

    字體:

      初春時節,萬物復蘇。吉林省洮南市西北部的群昌水庫庫區內,百余臺挖掘機轟鳴作業,沉積數年的庫底泥被翻出裝車,運往周邊農田。

      這些曾被視作“負擔”的淤泥,如今在一場創新實踐中,化作萬畝良田的“營養基”,讓這個東北小城走出一條生態治理與耕地提質融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

      作為洮南市的重要水源地,群昌水庫始建于1972年,歷經50余年運行,庫區泥沙淤積總量超過200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萎縮近四成,致使水庫調洪能力大大降低。清淤迫在眉睫,但高昂的清淤成本和淤泥消納難題曾讓當地陷入了“想清不敢清”的困局。

      轉機來自一場“生態價值發現”。2024年,當地政府組織專家檢測發現,水庫淤土有機質含量高達24%,是普通農田土壤的5倍,堪稱“天然肥料”,極具農業改良價值。

      洮南市抓住高標準農田建設契機,創新推出“金融扶持+水庫清淤+客土回填”模式,用金融貸款破解清淤資金瓶頸,將水庫淤泥變身高標準農田的定制“營養基”,構建起“生態治理-資源再生-耕地提質”的鏈條。

      由洮南市農發集團與銀行合作,獲批3億元專項貸款用于清淤工程;挖掘的淤泥作為客土回填至農田,增厚耕作層5厘米以上。

      “這相當于用金融杠桿撬動‘淤泥變沃土’的循環鏈?!变鲜修r業農村局農田建設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野算了一筆賬:項目既節省清淤成本,又為新建高標準農田提供優質土源,每畝耕地地力提升20%,化肥使用量減少15%,實現“一淤兩用、一舉三得”。

      在距離群昌水庫不遠處的瓦房鎮互助村萬畝示范田里,新鋪的黝黑淤泥與黑土地渾然一體,溝渠縱橫、路網貫通。

      “以前,這里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糧食產量低?!被ブ宕迕癖硎?,利用水庫淤泥增厚耕作層,全域推進田塊平整和灌排系統升級,原本貧瘠的田地被賦予新生。

      生態賬同樣亮眼。群昌水庫清淤后,防洪庫容恢復,蓄水能力增強,可滿足周邊幾十萬畝農田灌溉需求。而淤泥資源化利用更減少堆放占地面積,形成“清淤-培土-增產-減排”的綠色閉環。

      截至目前,洮南通過該模式將淤泥“點泥成金”,客土培厚土壤肥力飆升,農業種植化肥使用大大減少。

      “這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理念的生動實踐,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新范式?!蓖跻叭缡钦f。

      數字印證跨越:2024年洮南糧食總產量達26.82億斤,連續4年穩居吉林省前十產糧大縣行列。全市34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中,已有40%建成高標準農田,計劃2030年實現全覆蓋。

      “2024年,全市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面積150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60萬畝,實施一噴多促技術105萬畝。通過深入開展玉米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完成了綠色高產高效行動項目16.6萬畝,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变鲜修r業農村局局長史翠娥說。

      從“為水清淤”到“以淤肥田”,洮南的創新探索揭示了糧食安全戰略的底層邏輯:守住耕地紅線,既要算“數量賬”,更要解“質量題”;既要靠天吃飯,更需向科技要糧。

    【糾錯】 【責任編輯:邵守志】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