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早春的查干湖畔,成群的秋沙鴨在湖面歡快嬉戲,為這片寧靜的水域增添了勃勃生機。不遠處,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廠Ⅲ區塊零碳示范區4個集約化大平臺170余口油水井錯落有致地分布著,與自然景觀相互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自然圖景與工業文明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在這里,“地下采油空中發電”的運作模式,讓每一口井的鉆探、每一度電的生產,都在生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自2014年啟動大井叢集約化建產模式以來,吉林油田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累計減少征地近12.6萬平方米,將地上碧水與地下“黑金”的共生關系推向全新高度。
集約化建產
生態與工業的共生新模式
吉林油田的集約化建產之路源于對查干湖生態的堅定守護。查干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好這塊“金字招牌”早已融入油田的開發理念。2015年投產的1號大井叢平臺,堪稱樣板。僅用2.5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就成功實現了地下100余萬平方米油藏的開發。通過科學規劃與運用先進技術,與傳統開發方式相比,減少征地7.2萬平方米。這一成果源于吉林油田巧妙地運用定向井技術,讓井身朝著特定方向延伸,精準觸及地下油藏。同時,采用密集井網防碰繞障技術,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布局井位,避免了井與井之間相互干擾,如同在螺螄殼里精心規劃出一座高效運轉的“地下城市”。
2022年投產的16號平臺更是將集約化理念發揮到極致。在僅僅1.8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牢牢掌控著地下幾百萬平方米的豐富油藏,較常規開發減少永久征地6.79萬平方米。這種在極小空間內實現大規模油藏開發的做法,凝聚了吉林油田在技術與規劃上的智慧與能力。在這個平臺上,鉆井效率提升50%,投產方案優化設計和配套改造技術實現產能到位率達114.3%,這意味著在獲取更多石油資源的同時,實現了石油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完美平衡。
生態保護貫穿于吉林油田開發全周期,在鉆井泥漿處理方面,采用“工廠化收集+資源化利用”模式,通過集中收集泥漿,運用先進的處理工藝,將其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巖屑變廢為寶,成為路基材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廢水經過專業處理后蓄能到油層補充能量,可謂一舉兩得。
在施工時間的選擇上,吉林油田也充分考慮到生態因素。在冬季封凍期集中施工,最大程度減少了對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干擾。處理壓裂返排液時,采用密閉流程回收,在線配置調剖體系循環再利用。在16號平臺,5G無人巡檢系統利用高清攝像頭、傳感器等設備,實時監控油井運行狀況,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報警并采取措施,大大提高了生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正如新立采油廠一級工程師吳瓊所言:“我們生產的不僅是原油,更是生態價值?!?/p>
技術突圍
老油田提效降耗的全新路徑
吉林油田面臨著“三低”油藏的開發困局,他們以技術創新作為破解開發難題的關鍵鑰匙。以16號平臺為例,通過“井網重構+集團壓裂+液壓采油”技術,平臺增效提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井網重構方面,運用先進的地質建模和數值模擬技術,對地下油藏的地質構造和流體分布進行精準刻畫。將傳統的“撒網式”開發轉為“靶向治療”式開發,根據油藏具體情況,優化井網布局,使每一口井都能最大程度地開采原油。
在集團壓裂技術上,將多口井進行聯合壓裂作業。通過精確控制壓裂液的注入量、壓力和時間,在地下形成相互連通的裂縫網絡,大大提高了油藏的滲透率,讓原油能夠更加順暢地流向井底。這種技術的應用,使得采收率提升了8.7%,單井產能提升了31%。
這背后是一系列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地質革命,應用開發地震技術和數值模擬技術精準刻畫儲層展布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工程突破,自主研發液壓抽油機實現“一機雙井”,能耗降低了25%;大斜度井軌跡優化技術使井身質量合格率達100%,最大水平位移突破1153米;智能躍遷,低成本物聯網系統構建“井—間—站”數字化管理閉環,生產管理效率提升了25%,16號平臺更成為智能化無人值守采油平臺。
新能源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吉林油田的生產方式帶來了全新變革。1號平臺的504塊光伏板日發電1200千瓦時,與空氣源熱泵、井筒取熱系統形成多能互補。16號平臺的“風光發電+電加熱器”系統更是具有開創性意義。通過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年替代天然氣63萬立方米。2023年8月,中國首桶“零碳原油”在此誕生,標志著傳統油田完成了從“能源生產者”到“生態工程師”的華麗蛻變。
生態守護
全鏈條低碳開發的吉林實踐
從“地下采油”到“地上造綠”,吉林油田的集約化實踐正在為老工業基地的綠色復興書寫生動篇章。新立Ⅲ區塊零碳示范區的集約化平臺通過一系列節能減排措施,年替代網電700萬千瓦時,節約天然氣8萬立方米。其核心經驗凝結為“雙提雙降+低碳零碳”模式,即提高單井產量、提高區塊采收率、降低產能建設投資、降低開發生產成本,最終實現質量、技術、智能、綠色、效益融為一體。
這一模式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在百萬噸產能建設投資方面,降低了18.8%。通過優化井網布局、采用先進的鉆井和采油技術,減少了不必要的工程建設,降低了設備采購和安裝成本。在采收率提高方面,通過“井網重構+集團壓裂”等技術,使得采收率提高了10.2%,讓更多的原油從地下被開采出來,增加了油田的可采儲量。土地利用率提升80%,集約化平臺的建設,使得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夠部署更多的油水井,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據吳瓊介紹,圍繞綠色轉型發展,吉林油田將持續深化工程與地質、地面與地下、技術與經濟、油氣與新能源一體化優化,嚴格把控油田開發方案設計源頭的效益關和方案實施過程的成本關,持續推動大平臺集約化建產模式迭代升級。
吉林油田的大井叢集約化建產實踐,展現了一條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共生的新路。在這里,每一滴原油都承載著技術創新的智慧,每一度電都凝聚著綠色轉型的決心。
從采油平臺的崛起到負碳生產的突破,從查干湖畔的生態守護到松嫩平原的能源轉型,吉林油田證明:傳統工業的突圍,不在于與自然對抗,而在于與生態共舞。這份“碧水黑金兩相宜”的答卷,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吉林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