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吉林長春,風里裹著花草香。這座夏季均溫僅22℃的“北國春城”,天然的清涼不僅藏在遍布城市的公園里,更浸潤在一條條煥新的老街巷。

漫步長春市新民大街,青石板步道寬敞舒展,花海小徑繽紛蜿蜒,復古公交站臺與歷史建筑交相輝映。這條承載著城市記憶的百年老街,正在經歷著一次別樣的重生。
今年2月啟動的保護提升工程,通過路面鋪裝、空間重構、景觀優化等舉措,讓這條“老建筑群走廊”煥發新生。而智能科技元素的巧妙植入,更為這條長春最具歷史厚度的街區注入了時代活力。

“這里現在太漂亮了!以前覺得這些老建筑‘高冷’,封閉的院落打開后才發現,它們是最生動的‘文化長廊’?!痹谛旅翊蠼治鱾纫黄êE?,長春市民楊華邊和朋友拍照邊感慨地說。

這條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廣場的1446米長街,既是城市交通動脈,更是長春歷史的見證者。此次保護提升通過新改建博物館、旅游設施更新、慢行系統拓寬等措施,將全面提升新民大街的歷史文化教育功能,打造集愛國主義教育、旅游觀光、近代史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街區。

新舊交融,煙火長春的變化不止于“形”。距此3公里的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開啟的“美顏模式”,則書寫著“煙火氣與新潮流”的融合故事。
這條承載著長春人記憶的“百年商路”披上了藝術盛裝,曾是長春繁華之地,如今在保留原有風韻的基礎上,引入了“國潮文創”“沉浸式劇場”等新業態。

咖啡的香氣縈繞,高蹺演員與巨型木偶穿梭。一邊感受歷史文化帶來的獨特韻味,一邊體驗新業態帶來的全新活力,該街區變身市民游客的“網紅打卡地”。

作為長春首個建成運營的歷史文化街區,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在4.5萬平方米范圍內完整保留了老建筑風貌,通過“修繕17棟+新建9棟”的活化模式,既守護了城市記憶,又注入了現代活力。

如果說老街巷、老建筑是城市的“里子”,那么近日亮相的“氫春號”氫能源有軌電車,便是連接這些“里子”的“流動名片”。該列車外觀以紅色為主,整體設計上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建筑群為靈感,融合歷史文化與時代風貌,兼容復古元素和現代美學,展現城市特色與時代記憶。列車座椅和地板汲取長春市“市花”君子蘭的墨綠色自然肌理,進入車廂如同沉浸在君子蘭花海之中。

該列車的亮相,開創了“綠色化+低成本+文化IP”的新模式。下一步,這列列車將運行在長春德苑公園內,將新民大街與工農大路串聯,形成快旅、漫游、消費的新場景。

長春在變與不變間找到了平衡。變的是老街巷煥發的時尚活力,不變的是對歷史的珍視;變的是消費場景的迭代升級,不變的是長春人骨子里的熱情。
這個夏天,長春正以清涼的氣候、溫暖的人間煙火、創新的消費場景,為文旅融合寫下一份生動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