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看長春·聚焦新民大街 | 保護:守護城市文脈 銘記歷史滄桑-新華網
<tt id="ggggg"><table id="ggggg"></table></tt>
  • <li id="ggggg"></li>
  • <tt id="ggggg"></tt>
  • <li id="ggggg"></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03 15:00:0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看長春·聚焦新民大街 | 保護:守護城市文脈 銘記歷史滄桑

    字體:

    新華網長春7月3日電(王健民)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秉承著保護第一的原則,長春市在歷時四個多月的新民大街更新改造工程中,最大限度地讓歷史建筑及其周邊環境煥然一新,讓歷史與現代完美統一。

    新民大街全長1445米,始建于1933年。1948年,長春解放后,更名為新民大街并沿用至今。儒家經典《大學》開篇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毙旅翊蠼旨吹妹诖?,距此街不遠處,還有明德路與至善路。新民大街的名稱看似樸實,卻意味深長。

    新民大街的獨特性不止于此,它還是長春市城市近代變遷的深刻見證者。從1933年偽滿“國都建設計劃”中的核心中軸線,到如今兩側的偽滿國務院及“八大部”中的“四部”舊址建筑群——其風格雜糅了中、日和西方元素,凝固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印記。

    新民大街的每一棟歷史建筑,都是凝固的歷史教科書,承載著城市過往的沉重記憶與深刻警示,其保護意義已遠超建筑本身。2019年,新民大街榮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稱號,正是對其不可替代價值的高度認可。它不只是一條街道,更是歷史無聲的敘述者,時刻提醒后人銘記歷史、鑒往知來。

    此次新民大街的改造,共涉及沿街13處院落,其中5處為文物保護單位。其改造方案經過多輪修改論證,形成由國家文物局批復的整治提升方案。在不對文物本體產生任何擾動的前提下,通過文物院落修復,嚴格保護和延續街區的歷史肌理、空間尺度和景觀風貌。

    一位現場施工負責人表示,他們今年2月初就開始對現場進行航拍、采集原始數據等工作。由于院落施工距離歷史建筑近,他們首先對這些建筑進行了相關的防護,為進入施工區域的作業人員配備電子手環,做到實時監控,防止作業人員進入文物保護范圍。

    同時,有關方面還請了文物保護專家進行現場指導,防止對文物造成破壞。據介紹,長春市將“保護優先”的理念深植于城市發展的規劃藍圖之中。針對新民大街等重點區域,文物、住建、規劃等多部門協同聯動,形成了集監測、研究、修繕、展示于一體的全鏈條保護機制。圍繞新民大街建筑群實施的系統修繕工程,正是這一機制高效運轉的明證。

    保護,不僅意味著抵御時光的侵蝕,更要賦予文物在新時代講好故事的生機。新民大街的建筑群,其價值不僅在于獨特風貌,更在于作為歷史課堂的深刻教育意義。如今,部分舊址內部經過精心布展,已成為對外開放的專題展館。游客穿行于肅穆的廳堂之間,觸摸歷史的真實質感。這種“活化”利用,讓凝固的歷史擁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實現了歷史資源向精神滋養的轉化。

    守護新民大街,即是守護城市的集體記憶與獨特身份。當歷史建筑在精心呵護下得以延續其生命,當文物的故事在創新講述中持續打動人心,我們便是在為城市、為后人,擦亮一雙雙能夠清晰回望來路、堅定展望未來的眼眸。

    【糾錯】 【責任編輯:邵守志】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