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臺區“土特產”招商引資推介會成功舉辦。

位于長春九臺經濟開發區的楚天華通醫藥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建成7.2萬畝九臺“貢米”綠色原糧基地,成功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

小南河成為水清岸綠、魚鳥棲息的生態長廊。
長春市九臺區,地處長吉兩市之間,是一片白山松水間的肥沃之地,更是長春東向發展的橋頭堡。
今年以來,九臺區的一系列變化令人驚異——
廣袤黑土地上孕育的豐饒物產創造出更高價值,經濟開發區入駐項目頻頻落地,城市環境不斷提升,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上半年,全區GDP實現122.7億元,同比增長5.9%,高于省市平均水平;規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149戶,全省占比4%,數量在全省縣域排名第一。
25個項目納入省級“智改數轉”項目庫;各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73戶。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達到54.2%,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特色農業面積達到11.3萬畝,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增加1戶,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5億元。
幸福九臺計劃深入實施,45項民生實事扎實推進。開發就業崗位3900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480人。
從“夯基壘臺”到“積厚成勢”,從經濟提質到城市提能,九臺正開辟一條特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這個得名于“柳條邊第九臺”的城區,正以其“三生融合”的理念,向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生產、生活、生態先行示范區的目標邁進。
特色產業矩陣推動現代農業轉型
九臺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之一,是黑土地上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今年以來,全區堅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高水平農業強區。
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前提下,全區啟動了大面積糧食單產提升活動。截至目前,已建成302個糧油作物單產提升實驗片,并推廣“水肥一體化+密植”增產技術9288畝。特別是應用水肥一體化小流量滴灌技術,不僅解決了豬尿無害化處理難題,還使處理后的出水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黑土地上孕育白花花的大米,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經濟價值。
九臺“貢米”,作為九臺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已培育出26個企業品牌和82個產品品牌?!熬排_‘貢米’”逐步規?;l展,成功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建成7.2萬畝九臺“貢米”綠色原糧基地、600畝品種篩選基地,九臺“貢米”榮獲“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標志品牌”。
其品牌價值與日俱增,并引領著鮮食玉米、林下參、棚膜蔬菜、梅花鹿、林果等“6+N”特色產業矩陣,推動全區農業經歷一場深刻的多元化升級——
鮮食玉米產業年加工量達到5500萬穗,年銷售量高達8000萬穗,并于2025年獲批成立中國農技協吉林九臺玉米科技小院。
林下參種植面積達2095畝,存量約35萬株,其中15年以上的老參約5.6萬株,成功開發人參粉、人參蜜片等深加工產品,人參產業綜合產值增長26.5%。
棚膜蔬菜播種面積在2025年已達3萬畝,年產值預計1.5億元;特色山野菜大棚數量達到50棟,年產量1000噸;梅花鹿存欄7753只,鹿茸產量達3900公斤。
林果產業欣欣向榮,已建成50個標準果園,總面積1.8萬畝,預計年產值超過3億元。這些多元化的“土特產”,不僅豐富了市場,更成為九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廣袤田野之上產業碩果累累,小小庭院之間也有繡花文章。
九臺區通過“庭院種植、養殖、加工、休閑旅游”等模式,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進一步簡化了獎補流程,優化了獎補標準,共補貼3017戶,總計261.47萬元,惠及5831名脫貧群眾,實現“小庭院”作出增收致富“大文章”,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了新渠道。
打造產業高地加速融入“都市圈”
2025年上半年,長春九臺經濟開發區取得了亮眼成績——
地區生產總值達73億元,同比增長6.8%;工業總產值實現112億元,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62.1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11億元,同比增長47.7%,超額完成各項預期目標。
這些數據不僅是九臺經濟實力的體現,更是開發區發展活力的生動寫照。
強力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蹄疾步穩。區級領導分別包保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鏈”8條產業賽道,全力抓招商、抓項目、抓產業。截至目前,開發區平臺內共有83個在建項目,其中,新建項目49個,續建項目34個。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該區成功引進了9個高質量總部經濟項目,預計每年可為地方增加稅收約5000萬元。此外,開發區還成功盤活了8家“僵尸企業”,有效利用了約18萬平方米的閑置土地和廠房。年初以來,新簽約購地項目達28個,協議總投資額40.75億元,為下半年的項目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活力開發區的新變化清晰可見,我們腳下這片黑土地,每天都在上演嶄新的奮進故事。
看這里,長春九臺經濟開發區以“一區引領、雙鏈驅動”戰略為核心,推動民營企業實現創新驅動和產業鏈整合,實現了集群化發展。楚天華通、康寧杰瑞等,依托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形成了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鏈群,民營經濟占比達95%,成為區域增長引擎。
不斷聚焦生物醫藥、智慧裝備等8個賽道,成立專班推進產業鏈延伸,如醫藥康養產業園年產值達35億元。通過“智改數轉”行動,支持楚天華通等25家企業納入省級項目庫,推動更多企業完成數字化診斷,智能制造的突破如同春風化雨,帶動產業鏈全面升級。
全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不銹鋼產業園填補產業空白,目前已有18家企業摘地,5家企業完成建設,13家企業正在建設中,全部建成后將實現園區內企業互為上下游的“微生態”,預計明年產值將達19億元。
發展向“新”,一路突破。
為了更好地承載產業發展,長春九臺經濟開發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山水大道全線貫通、長吉北線至機場路鐵路下穿工程加速推進、園區地下管網的系統性謀劃,都極大地提升了園區的承載能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讓營商環境更有溫度,開發區還投入40余萬元,高標準建設200平方米的政務服務驛站,旨在實現“園區事園區辦、一件事一次辦”的高效,讓九臺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如今,長春九臺經濟開發區正在聚焦深度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高標準謀劃“十五五”發展規劃。借此契機,該區聯合北京中咨、拈花灣集團,以環卡倫湖“一區三街”為主體,鏈接長春東部廟香山、蓮花山等文旅資源,以“生態賦能、生活提質、產業升級”為核心目標,深度謀劃365平方公里環卡倫湖區域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先行示范區創建工作,目前,已謀劃重大項目五大類31個,累計投資超過760億元。
城市更新提升宜居宜業“新溫度”
九臺區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數據和產業集聚上,更深層次地融入了城市更新和民生福祉的改善中。
在九臺的城市建設中,水環境治理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河道管理員老陳在清理小南河兩岸雜草的同時,不禁感慨道:“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心情都變得格外舒暢!”
這條曾被稱為“問題河流”的飲馬河支流,經過15.6億元生態修復,如今47.6公里河道煥發新生,成為水清岸綠、魚鳥棲息的生態長廊,吸引大量市民每日沿河休閑。小南河的治理之路,也正是九臺區積極打造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動實踐。
多年以來,九臺區堅持綠色發展,將松花江、飲馬河等71條河流納入河長制管理,并累計投入3.4億元實施河道清淤、防洪、生態治理等重點水質提升工程,不僅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也為九臺贏得了“河清、水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新名片。
在九臺,全面推進城市更新,全力辦好民生實事。
下大力氣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九臺區投資5100萬元改造3個小區、18棟住宅,惠及1409戶居民。在地下管網改造上,已完成燃氣、供熱、排水等管網改造70.4公里,有效解決了城市發展的“里子”問題。此外,九臺還通過修復破損路面、維修路邊石等措施,不斷修復城市“瘡疤”,提升城市“顏值”。
讓市民可以更方便地親近、享用綠色空間。截至目前,九臺城區的綠化覆蓋面積達到835.17公頃,綠化覆蓋率43.9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72平方米。
“凈城”行動煥新城區顏值。九臺區城市管理局開展了“凈城”環境衛生深度清潔行動,通過對棄管小區、背街小巷的兜底管理,使深度保潔面積突破315萬平方米。城區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九臺區的城市管理并非一味“嚴堵”,而是堅持“疏堵結合”。在沿河街、瀾溪灣等適宜區域規范開設夜市,為流動攤販提供經營空間,既保障了民生就業,又帶動了經濟發展。這種“一處一策”的分類施治,讓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顯溫度。
從九臺“貢米”的品牌化到開發區的招商引資,從老舊小區的改造到小南河的生態治理,將現代農業的升級、產業園區的騰飛與城市環境的改善、民生福祉的提升緊密結合。如今的九臺區,正向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生產、生活、生態先行示范區的目標邁進,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全面振興,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奮進,為長春市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新的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