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10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翟偉 宗巍 金津秀
長白山——東北“水塔”,東北亞生態屏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自然保留地,是我國極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物種棲息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吉林省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長白山生態環境,承壓前行,厚植綠色底色;通過高水平保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破解難題,拓寬轉化路徑。
如今的長白山,動植物種類豐富,旅游市場“冬夏兩旺”,民生福祉持續增進,越來越多群眾在長白山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護綠 筑牢綠色屏障
“快看,是老虎!”
2024年冬,長白山自然保護管理中心(以下簡稱長白山保護中心)王池管理站巡護員張星在長白山錦江大峽谷一帶發現野生東北虎實體——這是時隔30年,這片林海再聞“虎嘯”。
看著這只雄壯東北虎踏雪而行的畫面,退休多年的長白山自然博物館原館長樸龍國紅了眼眶:“護了一輩子的林,盼了多少年,野生東北虎又回來了!”

這份期盼,也藏在長白山保護中心歷史展覽館的時光長廊里。
1960年4月,作為新中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成立,拉開這片“歐亞大陸東緣生態屏障”系統性保護的序幕。
戀在長白山,心在長白山,情在長白山。
展覽館內一張張黑白照片里,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著名森林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奠基人王戰帶隊翻山越嶺,背著標本箱穿行林海,一筆一畫記錄植物分布;1999年,他強撐病體寫下“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是一部天書,應讀深讀透”的寄語;臨終前,他留下遺愿:把骨灰撒在長白山,永遠陪著這片林子。

根在長白山,守在長白山,護在長白山。
“雪還在飄,風還在吼,橘紅色的朝霞還沒露頭,整好了行裝,列好了隊,正是巡護的好時候……”這首原創的《保護者之歌》,唱出了長白山三代“守山人”的初心接力?!斑@里的數百萬畝林木都是咱的根?!遍L白山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忠磊說。
志在長白山,行在長白山,盼在長白山。
展覽館的彩色近照中,一批批科研人員放棄北京、上海的崗位扎根深山:有人為研究中華秋沙鴨,連續四五個春節守在野外監測點,裹著防寒睡袋記錄數據……
時光飛逝,場景流轉??淘诿恳淮笆厣饺恕惫亲永锏男拍钍冀K不變。那是對生態守護的堅守,是“為子孫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的信念: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就是為發展埋下最珍貴的“種子”。
早在1988年,長白山便出臺《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在全國率先實現自然保護區“一區一法”,用法治護航這片綠水青山,為一代代長白山守護者提供了堅實保障。

前不久,記者跟隨護林員攀爬頭西保護站的“洞拐”(07)瞭望塔,200多級臺階陡峭濕滑,每登一步都小心翼翼,登上40多米高的塔頂平臺時,汗水已浸透衣衫。塔頂上一個白色圓球型設備格外顯眼,瞭望員張明元介紹,該款“森林眼”監控系統可實時監測20公里范圍內,火情識別準確率超98%,監測信號實時回傳到長白山保護中心指揮部。
瞭望塔“森林眼”系統全方位覆蓋,地面巡護員、撲火隊員常態化進山巡護,3300多臺紅外相機遍布林區,定期開展直升機、無人機大范圍監測……長白山通過構建起“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已經實現連續多年無重大森林火災。
為進一步形成生態保護合力,長白山還持續完善生態保護利用機制,制定古樹名木管理辦法,強化對原生生態遺產的保護;聯動林業、司法等多部門,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升級生態保護信息化系統,推動生態保護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修復”……
“守護的手段要常新,但守山人的初心不會變,保護的本底不能丟?!遍L白山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王紹先的話,點出了65年來長白山自然生態向好的動力之源。
長白山科學研究院兩次生態本底調查數據,也給出了一份答案——十多年間,野生動物種類由1586種增加到1610種,植物種類由1619種增加到1669種,大型真菌由755種增加到794種。溪流邊,中華秋沙鴨掠過水面叼起魚蝦;山林里,野生東北虎踏雪留下梅花印,這些珍貴的觀測數據,標志著頂級掠食者回歸,長白山生態鏈不斷修復。

2024年3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批準18處地質公園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其中包括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等中國的6個地質公園。
吉林省長白山保護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高飛表示:“目前,長白山擁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世界地質公園三張國際名片,正向著建設世界級生態旅游目的地,持續邁出堅實步伐?!?/p>
興綠 點綠成金產業興
9月28日,沈佳高鐵沈白段開通。這條串聯長白林海的“黃金通道”,大大拉近了京津冀與東北兩大板塊的時空距離,從北京出發的游客,僅需4個多小時便能抵達長白山腳下。
沈白段開通后的首個中秋國慶長假,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接待游客同比增長81%,景區接待游客超22萬人次。而在山腳下,這個冬季的“冰雪熱”已提前升溫。松江河鎮各家滑雪場,咨詢電話此起彼伏,前臺記錄著滑雪課程需求;二道白河鎮的溫泉酒店也迎來預訂高峰……

“未開先火”這一幕,放在十多年前,長白山人卻不敢想象?!岸痉馍桨肽觊e”,“旅長游短”仿佛一道解不開的難題。
長白山區的粉雪,質地松散,攥在手里能簌簌滑落,是滑雪者找遍亞洲都難尋的“珍品”;漫長雪期里,林海裹著銀裝、霧凇凝著霜花,隨手一拍就是能當明信片的冬日畫卷;更有滿族、朝鮮族的老手藝給這份“冷”添了層暖乎乎的文化溫度。
如何讓“冷資源”變成“熱產業”?長白山依托“粉雪資源”,做起“冰雪文章”,在傳統滑雪項目基礎上,豐富旅游業態,推出從山上到山下、從景區到鎮區、從白天到夜晚的新玩法,提升游客參與度和體驗感,“雪地摩托穿林?!薄氨鶟撎斐亍钡软椖扛裢馐芮嗖A,游客體驗感滿滿。
“雪質特別好,還比歐洲多了份煙火氣?!蔽靼嘌阑酆谜呗段鱽啞ぐ鸵拐f,原以為長白山只有冷,沒想到雪場服務暖、民俗體驗熱。

一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長白山景區旅游接待人數為70萬人次;2024年,增長到340.88萬人次。過去“夏季游客占八成”的單季依賴,如今變為“冬夏兩旺”。
冰雪旅游熱,是長白山拓寬生態價值轉化路徑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長白山管委會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主線,聚焦“避暑、冰雪、康養、文化、運動”等重點領域,謀劃旅游和綠色產業項目,努力將生態的“高顏值”轉化為產業的“高價值”。
生態的好底子,正變成發展的好路子:為特產“穿新衣”,長白山滋養的林下參、藍莓等特產貼上“生態標簽”走向全國;舊資源“煥新顏”,因資金鏈斷裂閑置多年的祚榮府旅游商業綜合體,被長白山管委會重新盤活升級為恩都里小鎮,今年6月中旬開街以來,接待國內外游客已超百萬人次……

伴隨游客需求升級,長白山管委會持續更新旅游產業,不斷完善旅游業態,推出“山、水、林、澤、雪”全系列生態旅游產品,打破“冬冷夏熱”產業困局,打造云頂集市、雪絨花、和平山地運動公園等項目,吸引來越來越多的游客和外來投資創業者。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長白山管委會所在的二道白河鎮,鎮區人口4萬多人,各類經營主體10028戶,這一高比例生動折射出當地越來越火熱的商業氛圍。而這其中不乏慕名而來的外地創業者。在“長白之約”咖啡店,來自廣州的謝宛瑩談起選擇當地的原因,除了宜人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節奏,更看重當地越來越大的旅游市場。
以文旅項目為龍頭帶動,長白山管委會近年來項目投資建設也呈現加速向好態勢。今年,全區計劃實施5000萬元以上項目28個,總投資超過97億元;上半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實現5.5%,固定資產投資增速71.8%,多項重要指標創歷史新高。
“對長白山而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比起單純的經濟數據,更能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底氣?!遍L白山管委會副主任王宏來說。
創新 保障綠富同興可持續
今年8月17日,《盜墓筆記》又一個“十年之約”之際,超10萬名“稻米”(《盜墓筆記》粉絲)如約來到長白山。在二道白河鎮,街頭的美人松、穿城的白河、連接濕地與森林的步道,“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讓“稻米”們感受到一份難得的愜意。
這份愜意的“基底”,來得并不容易。
20多年前,這里曾因“九龍治水”陷入治理困局。地域管轄上,涉及白山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部門功能上,既有林業局,也有保護局……由于權責邊界不清晰,經常出現“誰都管、誰都沒管好”。令人頭疼的還有民生問題,那段時期,受制于跨部門協作不足、民生服務質量不高,圍繞社區服務以及景區管理的投訴信一封接著一封……

200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成立長白山管委會,作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對長白山實行“統一規劃、統一保護、統一開發、統一管理”,從根本上破解“各自為政”的困局。
長白山管委會成立后,先從職能整合破題:將分散的生態管護職責合并,組建長白山保護中心,對全區域生態保護“一把尺子量到底”;收歸碎片化旅游資源,由長白山開發建設集團統籌運營,改變“各自為戰、惡性競爭”;將城鎮建設、民生服務劃歸地方政府,實現“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
冬季供暖,曾是當地群眾“吐槽”最多的問題之一。不大的鎮子擠著好幾家鍋爐房,社區、物業、老國企各管一攤,“過冬難”年年懸而未決。對此,長白山管委會牽頭成立吉林省長白山公用事業集團有限公司等,統籌全域的熱源調度與維修巡檢等,群眾也告別了“為取暖奔走”的日子。
多年前,長白山曾出現過“亂采松子”等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曾參與生態整治的長白山保護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佳春回憶說:“松子貴,采賣松子來錢快。那時很多人進山采松子,為圖省事,直接砍松樹枝,看著都心痛!”
長白山管委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生態整治,僅是拆違建、關停污染企業,就主動放棄了兩億多元收入;果斷停止對外承包松子,11個保護管理站的巡護隊員,每天背著裝備在林子里轉,把亂采亂挖的行為攔在山外……
只有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受損的生態才能慢慢“緩過氣來”,才能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金秋時節,走在長白山區,層林盡染,山風裹挾著松針的清香,抬頭望去,藍天像洗過般透亮,山間流水潺潺,河水清澈見底。二道白河鎮發展日新月異,卻被游客冠之為“慢城”,居民游客慢下來,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生態護得好,日子過得甜,就是人與長白山最生動的“雙向奔赴”。
65年來,長白山堅持以生態優先為底色,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守住綠色本底,創新破題思路,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如今,凝結著智慧與堅守,涌動著更加澎湃的綠色動力,美麗中國的“長白山名片”正愈發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