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畔憶英雄|江橋印記-新華網
<tt id="ggggg"><table id="ggggg"></table></tt>
  • <li id="ggggg"></li>
  • <tt id="ggggg"></tt>
  • <li id="ggggg"></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8 10:49:56
    來源:新華社

    鴨綠江畔憶英雄|江橋印記

    字體:
     

    鴨綠江畔,一座橫跨中朝兩國的鐵路橋靜默矗立。75年前,這座鐵路橋見證了42萬名志愿軍戰士集結開赴戰場。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浴血奮戰,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這里是“抗美援朝第一渡”——中國人民志愿軍最早入朝作戰的出發地。2025年,正值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這座橋依然以其沉默而堅定的姿態,向世人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1950年10月,朝鮮戰局急轉直下。中共中央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10月16日晚,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先頭部隊124師370團在副師長肖劍飛率領下,從輯安(今集安)渡過鴨綠江至滿浦。他們率先秘密進入朝鮮境內,進行先期偵察,為大軍過江開辟通道。

    按照志愿軍入朝之初既定的“東頂西打”戰略,42軍的任務是布防東線,阻止敵軍北進,掩護西線部隊的側翼安全。這也是124師370團比10月19日志愿軍大部隊提前3天渡江的重要原因。

    為確保渡江效率與行蹤隱秘,42軍早在“第一渡”之前便完成了鐵路橋修繕和水下橋搶建。1950年7月,42軍軍長吳瑞林帶著孫照普等人化裝成列車員進入朝鮮勘察地形,設計渡江方案。

    如今,這座長589.23米、寬5米、高16米、共20孔洞的國境鐵路大橋,橋體至今殘留著彈痕。

    長期研究抗美援朝歷史的集安市文史作家張秀娟介紹,1950年至1953年,當地百姓配合部隊先后40余次建、修水下橋,使當地形成鐵路橋為主、水下橋為輔的打不垮、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記者:周萬鵬、司曉帥、張文嶸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糾錯】 【責任編輯:邵守志】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综合另类